557997_10151808168925977_1639358312_n  

Ilo Ilo, 2013, 100min, Singapore, 陳哲藝(Anthony Chen)

  究竟怎麼樣才算是最棒的電影?那得要看你在何時何地看片子。而被忽略的優秀電影也會透過有緣人以及時間證明它的價值。在看完《爸媽不在家》我又這麼認真的覺得。

  去年十一月底,所謂的金馬獎大黑馬,打敗了所有大導演,所有備受期待的電影製作,一舉拿下重量級的最佳影片。許多人評論著這來自新加坡二十九歲的小鬼能拿下這樣大獎?有人僅持片面之詞認為獎項該給老導演或本土電影、或只看過入圍電影兩三部就指出本片格局小不太有資格拿獎。身邊網友與媒體大肆報導批評著,卻少見讚賞之事。新春剛過完,正好附近二輪戲院放這片,趕緊來看,沒想到居然震撼的厲害。滿高興我是在熱潮過後來觀看,反而襯顯出一部電影的最真實。

  《爸媽不在家》格局的確不大,沒有漫長的長鏡頭,沒有以武託情的動作場景,也沒有神秘的家政婦讓整個家變得完美,是擷取自個人的記憶片段但不私人,映照了整個普羅中產階級的樣子,家庭裡最普通卻不能宣揚的難關。於是,在電影裡,我看見的不是又一個老套的親情故事,毫不煽情反而寫實地讓人不忍卒睹。

  上一次看這麼平凡的片,是在母親節時看的《桃姐》,是個好看的電影,不過總覺得那一切的情節充滿了設計感,好像影像裡有些段落、演出和場景提示了銀幕前的觀眾,在這個那個點上該落淚該拿出衛生紙,也不知怎的就照單全收了。許鞍華將所有片段放大成電影該有的樣子,受到提示然後哭非常稀疏正常。同樣是放大,《爸媽不在家》彷彿隨意挑選了幼時片段,放大出記憶和人物之間的情感交流,第三人敘事竟在此之下,慢下了步調看看那時的時空,深刻地捕捉到了人物行為之下的情緒拉扯。這是我從未在任何一部電影看到的情感分享。

  影片中,看見了楊德昌《一一》(Yi Yi, 2000)那樣的寬宏度量,儘管未來是深不見底也相信會更好、看見了如《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59)青少年懵懂無知卻被現實無情摧殘的影子。然本片更殘酷的地方在於,它沒有《一一》簡單一句話帶過的說教氣息,亦無《四百擊》對人情是故的埋怨,而是一個時空中的想法的轉換不來導致的徹底失落。


  父母被大時代侷限,孩子被寂寞與教室攫抓,幫傭在異鄉失去扶助,在好不容易有一道光之後才知道全部都是假象。正是不斷重複的希望再落入窘境,才這麼寫實殘酷,可是這才是眾生百態,鞭辟入裡。影片是如此真實的映照了我們這群人們在挫折的境遇,無限迴圈,然後突然的霎那,「希望就在自己手裡」好像也不是妄語了。所以我是這麼喜歡《爸媽不在家》,當真正有了希望,人物沒有大呼小叫,沒有出現適當的配樂,沒有交錯剪接的前因後果,更遑論對白喊著我愛你或加油撐下去,一切自然不過,沒有擁抱也沒有離別,只有旁觀角度的情感捕捉,很純粹,這樣的角度距離,剛剛好。我想,那樣的距離叫做默契吧。

  於我而言,觀看電影是一種人生的出口或救贖,看看家家難念經一本自己也心開懷。所以電影到底好不好,只有自己心裡投射多少。適逢春節賀歲國片,又看到許多人罵翻了,說這個不好那個太扯,我自己也是討厭《大尾鱸鰻》,但想想歐美賀歲片沒營養沒內容還有帝國主義強勢推銷,鄉土穿越劇或本土文化好像也是半斤八兩了。這究竟是崇洋媚外還是對國家沒自信,好像也不是那麼清楚。
  輿論宣傳過後再來看電影,或許才能不帶偏見。看電影嘛,也就不用這麼火氣大了。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