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喜歡聽故事?因為我們在聽的同時能夠隨著故事的高潮迭起,一同感受角色的歡笑與淚水、喜怒與哀樂,進而連結到自身所感覺到的啟發。在看完《眾聲喧嘩》(Lipsynch)的當下,這一點我深刻的感受到。
在《眾聲喧嘩》來台演出之前,早已在去年十月的美國下一波藝術節(Next Wave Festival)得知這個含五個中場休息,長達九個小時的劇場馬拉松作品。對於這齣戲的好奇,使我不斷地在搜尋演出片段和評論(可見PAR表演藝術雜誌09年11號),同時滿心期待它會來台演出。正好,今年的台北藝術節很剛好把這個讓我「極度」期待的作品引進來,由於期待又加上票價昂貴(其實花三千多看九小時一點也不貴),所以我將眾多已經買好的節目退掉,只為了觀賞這部…
而觀賞完九個小時,一點也不疲累,取而代之的是意猶未盡和無法比喻。即使故事本身的情節跟角色關係複雜,但導演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的敘事精采,並且利用了匠心獨具又耳目一新的方式來說這一個動人的故事。
以下我想要以本劇的各篇章作為分享,因為每一段故事都飽含著各種人生,各種驚奇的玩意兒和意義!
第一段:艾達 Ada
一踏進劇場,看著簾幕被打上紅光的大型裝置,正在舞台上立著,這個裝置非常多功能。隨著時間的邁進,劇院燈光漸暗,紅光也同時消散。舞台上方被投上該段的主角名字「艾達」,女歌劇高音也在此時出現唱著聽起來悲哀的嘆調。沒有任何的人聲,只有空中服務員靜靜的把簾子拉開以及服務乘客的聲音,隨著艾達進入客艙,在座位後方的頭頂被打上光的女子似睡似亡,直到女子手中的玩具掉落,直到她手中的嬰兒開始哭泣,才知道,原來女子已經斷氣。
在飛機降落的時候,因為方向的關係隨著飛機自然地傾斜,而且還有穿過雲層的亮光,讓人身歷其境!
因為掛念無親無依的嬰兒,從機場到德國政府機構,終於因為忠實粉絲湯瑪士的協助下(這裡的工作人員都由同一個演員演出,語言轉換之快令人驚嘆!)找到了嬰兒並且領養。在座往英國的火車,傑若米從嬰兒到幼童再到叛逆的青少年(聲音的轉變實在太強了!),全在火車的環繞下成長。而在某一次的地鐵上,艾達遇上了當初幫忙尋找嬰兒的克服人員湯瑪士,兩人相愛並且同居。
地鐵這一幕很有趣,地鐵駛出站的時候,演員會隨著地鐵的行進然後反方向的跑步,而且背後的投影幕上還有隧道內的閃燈和站名,非常有意思。
湯瑪士的入住,讓傑若米感到不舒服,彼此水火不容。最終傑若米脫去了對音樂的愛好,轉而去了舊金山學習電影,實是尋找親生母親的生平。
在最後,只有飛機的橫切外體,坐在裡面的傑若米唱著歌,而艾達則平行走在機外,兩人吟詠著同一首歌調,艾達慢慢走向機尾,換成生母露佩走在機上慢慢走向傑若米的坐位上頭,說明了尋母經歷即刻展開。這段我哭了,意象簡單而明顯,唱著的歌聲顯得動人且清晰。還是對音樂喜愛的吧,還是對養母有一定的思念與不捨吧,歌聲,代表了一切。
第二段:湯瑪士 Thomas
湯瑪士在這一段成為了主角,描述他憾失了亦友亦父的恩師,以及他日漸衰弱的身體與艾達的若即若離的關係,還有他即將為一位酒吧駐唱的爵士女歌手瑪莉的腦部開刀。
而因為失去恩師,感情不順,醫院生意的低落和不停顫抖的手,讓他開始對於自己的一整個價值觀和宗教產生問號,覺得米開朗基羅的名畫「創造亞當」的上帝與眾神的畫像,其實是像一顆人類的腦子。
在這一段最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在酒吧內湯瑪士與艾達的談話。舞台中央架著一台攝影機,可以同步連結現場的畫面,此時工作人員將一些奇怪的模型道具擺放在特定的位置,起初以為那些東西擺在那裡是做什麼用的,抬頭一看投影幕,在攝影機拍攝的位置下,這些特意擺放好的模型居然變成了一整套的桌子和椅子還有鋼琴。利用模型攝影、合成的方式,造成一種視覺的錯位,不必多擺出真的桌椅和鋼琴,技術令人訝異連連!
第三段:瑪莉 Marie
才剛手術完畢的瑪莉坐在只有電腦的桌子前,錄製只有歌聲沒有詞語的單人合聲四重奏。好聽,而且令人震撼的歌聲。或許,不需要任何的詞語,單純的人聲,也會感動,這就像歌劇把台詞減到最低甚至聽不見。
雖然手術的療癒已經好了,但是卻讓瑪莉的童年記憶失去,完全不記得父親的聲音,只好找出老舊的八釐米家庭紀錄默片,並請了會讀唇語術的專家來,就只為了喚醒這些塵封的記憶。這時瑪莉的妹妹蜜雪兒跑來找她,想要待在她的身旁。請了讀唇術的專家來不成,邀了專業的配音者又配音未果,終於在最後因為妹妹的提議讓她自己去配音,透過混音師的聲音轉變,她感動的喚醒記憶也找到了父親的聲音。
這段是我最喜歡的段落,沒有多變的場景(雖然這些場景看得很過癮、很驚奇),只有最純粹的說故事和聲音與影像的精采結合,單純而且令人感動。不管是本段開頭前面的單人合聲四重奏,還是尋找父親聲音的歷程,這一段或許就是全劇最最符合「聲音」主軸的!
第四段:傑若米 Jeremy
在前段混亂又吵鬧不斷的酒會中,觀眾看不到任何打在左右兩旁或中間的字幕,只看著演員手忙腳亂嘴也亂的狀況之中。但即便沒有任何字幕,觀眾還是看得懂他們到底在搞什麼,因為「聲音」還有「動作」的演繹。
這一段是傑若米從生母露佩的舅舅得知的假訊息而想要拍成電影的經過,過程混亂不已,烏龍不斷,從酒會到記者會到殺青,不停的有糗事發生,而且傑若米還和演出生母的瑪莉亞產生情愫,還有了小孩。而電影則是第三段瑪莉在前段所配音的影片。
我喜歡在其中一幕做影片中細微聲音的配音情景,像是翻起琴蓋的聲響,鉛筆寫字所發出的沙沙聲,還有人物走動的高跟鞋聲音等等,很有趣又讓人發笑。本段是我覺得最電影的,隨著工作人員的拆裝組合裝置和移動,像極了電影畫面的運鏡。而舞台上的換景人員也成為了段落中拍攝電影現場的一員,還有一名指揮場景改變的工作人員,讓觀者感覺「我正在拍攝現場」的旁觀者模糊方式。
第五段:莎拉 Sarah
同樣是妓女出身的莎拉,正在當一位獨居老人的全天看護(這位獨居老人和第一段的艾達有交集,因為老人曾經治療艾達天生的口吃,並且身兼母職照顧因為戰爭失去父母的艾達)。接下來莎拉則是去英國廣播公司接受關於性工作者的專題訪問,訪談完畢後看到了相貌和聲音都跟以前不同的哥哥安東尼(改名換姓叫東尼),激動看到哥哥的她衝進電台錄音室想跟哥哥相認,但哥哥卻假裝不認識,隨後指控哥哥曾經在童年性侵。回家後發現獨居老人已經死亡,而她也回到了故鄉,但也目睹哥哥被火車撞死。
這一段對於忽大忽小的聲音處理得很好,本來舞台上只有獨居老人家廚房上的收音機,在場景轉變到電台現場的同時,像是常在電影裡看到的轉場一樣,明明還是收音機的聲道,又突然放大成為現場的正常聲音。同時也討論到伴侶服務和賣淫的差別,前者是很滿意自己的工作性質的男性AJ,要不要看心情而定,而後者則是飽受童年陰影的莎拉,因為覺得身體已經受到了侮辱,又為了賺錢所以被迫去當妓女。這似乎可以看見像是「男尊女卑」的思維模式。
第六段:瑟巴斯提安 Sebastian
雖然說這段有畫龍點睛之作用,但我並不覺得喜歡,因為瑟巴斯提安的父親居然會自己放屁(因為肛門收縮),還會自己坐起來?!雖有解釋,但解釋謙強而且荒謬。
第五段莎拉的哥哥東尼的工作夥伴瑟巴斯提安因為要辦父親的後事,返回了故鄉處理。過程爆笑而荒謬,從父親的屍體異狀(放屁兼自行坐起),遺囑上聲明要擴大宣傳父親已死的車子(因為他爸是當地的知名喜劇演員),「宣傳車」上的卡帶宣傳字句,父親遺留下的舊式錄音帶播放器和卡帶,到棺材放進終於沒有「人」(觀眾)的櫃子裡,讓人哈哈大笑又傻眼。
當瑟巴斯提安聽到父親所留下的卡帶時,我想起了電影《當櫻花盛開》(Cherry Blossoms ,2008),因為在外地工作而忘記父母,最後後悔莫及的心情呈現。(當然《櫻》是比較沉重)
第七段:傑克森 Jackson
本段算是在為第九段做鋪陳,但和第八段的節奏都太慢,讓我有點恍神掉(汗)。正要跟法國妻子離婚的警探傑克森為了因為退不掉的探戈課程而在尋找能與他的一起的伴侶,同時也著手在一件剛發生的命案,就是第五段莎拉哥哥被火車撞死的案件。之後偵查到莎拉是他妹妹之後,跑到了曼徹斯特去找莎拉問話,莎拉也老實招出了他哥哥是因為當時要她要坐回到曼徹斯特的時候,哥哥跑來找她,但其實心懷不軌,在掙扎之中,哥哥因為失足而摔落至軌道上最終被輾死。在莎拉敘說的這段過程,配上了火車進站的聲音,本來以為聲音會在一半的時候有撞上東西然後煞車的聲音,但並沒有,就只是火車進站的聲音,給人多留了一點想像空間。
留下問號的,是傑克森詢問莎拉東尼的死亡始末,莎拉說了:「那你們會相信我嗎?」,邊緣人在新聞上總會被媒體嘲諷一翻,甚至受到社會大眾的輿論,很少人知道邊緣人的內心,是因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行為?又為什麼我們本能地不去相信他們所說的一切?究竟誰要相信誰?是那不真實的媒體,還是被媒體灌輸觀念下所產生本能反應的我們?
有趣的是,當傑克森去搜尋東尼家的時候,打開家電用品都會有「人性化」的配音,如同傑克森車上的衛星導航一樣。
第八段:蜜雪兒 Michelle
蜜雪兒是第三段瑪莉的妹妹,她患有精神幻想症,而她想像的人物其實都能在第三段的家庭默片上得到解答,穿著黑衣的男子我想應該是她的父親,至於身穿小女孩應該是她的姊姊或她自己本身。因為對於治療感到無趣而且痛苦,所以假裝自己已經康復,不再有幻想,但其實依舊存在且壓抑在內心。接下來的場景則是蜜雪兒她在社會上的適應,全都在她以前工作的二手書店內。
雖然節奏太過於緩慢而且安靜,但導演還是利用了「室外室內」的方式把我吸住。一開始先讓觀眾從書店的外觀看起,看著蜜雪兒開啟書店的窗簾和燈,接著是學生和女讀者還有迷路的觀光客。在外面,觀眾能看見他幻想的兩位人物在窗外走動著,想假裝沒看見但卻又看得出神,顧客叫了良久才回應。在「室外」,觀眾聽不到任何的聲音,僅有問路者進出入掛在書店門上的鈴鐺聲,和蜜雪兒告訴問路者如何走的聲音,其餘觀眾僅只以想像來猜測內部到底說了些什麼。
轉了個景,觀眾則成為了在店內旁觀者,和原本從「室外」想像內部的感覺很相像,顧客問了想要哪些書,她則去翻找,有著安靜的空間,各故個的在做事,直到問路者打破了這份安靜。其實在室外我們看到的是那個樣子,但在室內卻又大不相同或猜想正確,明明是同一件事,但從兩種角度來看就會顯得不同。
這一段唯一交代的只有瑪莉要和湯瑪士結婚,其餘全是在書店場景,有點不懂為什麼要坐這樣的鋪陳。但裡面最深刻的則是蜜雪兒對著湯瑪士抱怨的台詞:「雖然我知道那是姊姊的愛,但很痛苦,姊姊用愛來壓榨我,用愛來蹂躪我…」。精神病患不正常嗎?想要成為正常人,想要有正常的生活很難嗎?或許我們以為這樣的愛對於親人很好,但其實,親人一點也不想接受,也覺得很沉重。最後蜜雪兒在書店內所朗讀的「我不死」,我想,那正是患者內心那複雜而受傷的內心吧。
第九段:露佩 Lupe
最後一段是全劇最有張力的一段,讓觀眾回到了當年傑若米的親生母親露佩從單純的尼加拉瓜女孩被舅舅賣到國外去賣淫的女子終至逃出皮條客的過程。當年幫露佩做身體檢查的瓊絲醫生(就是第二段湯瑪士要幫瑪莉開刀的時候,請託她來當法語翻譯)居然也有交集,而第七段傑克森在搜尋東尼家的時候所看到的性愛自拍光碟,由此可知東尼大概就是傑若米的父親。
傑若米看著艾達給他的錄影帶,那捲錄影帶是當初露佩在一次交易時,遇上一位有計畫幫助性工作者的紀錄片導演丹妮兒,剛好在露佩遇見丹妮兒回去的那一天,皮條客車禍而死,露佩卻沒死,而去找了丹妮兒,並且接受了丹妮兒的紀錄採訪。舞台的配置是面對著觀眾,傑若米放映了影帶並坐在一旁,後方的露佩坐在椅上講述著她當時成為妓女的過往。而在舞台的另一側則坐了一個全身黑衣的男子翻起他的上衣開始撫摸著胸膛,此時看不太清楚臉的露佩一邊說著,一邊身上被映照著被多隻手來回撫摸胸膛的影像,影像再加上令人痛心的台詞,格外的令人心碎而且不舒服,這一手法實在高明。
而終於在最後,露佩身上來來回回的手消失,身後燈管被拉開,出現的是丹妮兒牽著她的手,走向正在唱第一段開頭的詠嘆調的艾達,艾達抱著露佩,也一邊唱著,然後又將露佩抱給了傑若米,宛若重生的新生命。這個意象不難了解,最後露佩的生命似乎傳承給了傑若米的孩子(他和瑪莉亞的),一個重生和希望的表徵,隨著燈光漸暗,看似回到了起點,卻實是重生與輪迴,我很喜歡這樣的結局。
導演羅伯˙勒帕吉花了九個小時,講述了這樣一個浩大史詩的故事,繼現代又人性,工程著實艱辛,不愧花了七年研究與創作修改。勒帕吉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用心導演,不停的玩轉著劇場的不可能,在小細節的部分也都很注意,像是第一段穿越雲層的燈光效果,火車和地鐵滑行在鐵軌上的聲音和投影幕上的站名和戶外、隧道景像;第二段在訪談與艾達有交集的獨居老人的聲音跟第五段在訪談性工作者的AJ,明明都是反串,但在混音上都很用心;還有第三段在教堂裡講話的回聲、第四段傑若米卻找露佩舅舅時戶外發出的蟲叫聲、第五段從收音機到電台的大小聲音轉換,還有維波爐的聲音;第七段在書店開關門的鈴鐺聲還有演員在一些飛機降落的自然傾斜還有地鐵離站的倒退嚕,這些族繁不及被載的小細節令人驚嘆!
而且勒帕吉一直在將劇場中的不可能化為可能,平常在劇場完全不可能看到的,在這裡,化為可能。而他的裝置都非常的多功用,一下子可以變成機艙,再拆裝之後,又可以變成火車和地鐵,再拼拼湊湊又變成了倫敦的公寓或者是窗戶和試片室,再卸裝後又可以變成汽車和沙發,一個裝置用到底,而且非常環保(笑)!
通常觀賞舞台劇,在轉場的時後多半以燈暗隱藏的方式換幕,但本劇並沒有,每個工作人員大刺刺的走上舞台拆景、換景,反而讓這些轉場也成為了「看」的一種。
演員的演出極度令人訝異,九位演員可以在第一時間轉換等會劇情即將要說的語言和口音,而且每位演員的歌聲都好聽,即使每一人都分飾多角,但他們任意地穿梭在每一種語言的調性,真的很厲害!然後在首演後罵聲連連的中英文字幕,在我看的場次弄得很不錯,特別是蜜雪兒那一段,非常精準的跟上了演員的台詞。
花了九小時,導演帶領觀眾進入一個豪華的饗宴之中,讓我們看到原來劇場也能有這樣多種的變化和驚奇。看完這九個小時一點也不難,不停帶來的驚奇和效果還有故事本身的多元文化性質以及單篇故事所帶來的感動與意義,反而還會想要更多。雖然覺得莎拉和東尼的那段鋪陳可以再深入一點對於兩人過去的事件,但如此作品已經瑕不掩瑜。而導演也透過本劇表達並且證實了聲音是人類表達情緒的,這一點,無庸置疑。
聲音與故事,永不停歇它的流轉。
地點:城市舞台
時間:2010/08/28(六) 13:00
座位:Row 1, No.6 (1F)
◎延伸閱讀◎
加拿大機器神Ex Machina:Lipsynch 眾聲喧嘩 (完整版) by Jimmy Blanca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