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Oh Boy  

Oh Boy, 2012, 85min, Germany, Jan Ole Gerster

  從中山堂看完電影出來,早就想好要去公館去喝個下午茶看書什麼的,坐在公車上想著期待已久的計畫。怡客咖啡在台大裡有分店,第一次走進台大,正打算來個休閒燦爛時 ,殊不知早已迷路,本來想要自己找到咖啡店最後卻越來越火大,只好狼狽的問路人到底在哪裡。終於花了將近半個小時到達,甚至還找不到出口,而且剩下一個小時就要打烊了。然而,點完餐坐在靠窗位的時候,心裡突然有種「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感覺,有點開心卻也憂鬱。《噢!柏林男孩》差不多就是這樣的感覺。

  《噢!柏林男孩》是個很聰明的電影,老實說在觀影之前,我以為他很通俗,好像沒什麼東西。的確是很通俗,但是又不只是如此。故事描述剛從前女友床上醒來的尼可(Tom Schilling)─標準的都市廢人和靠爸族─在一天之內經歷的事。在這一天發生的事,導演巧妙地融合了所有我們可以猜得到或常看到的好萊塢情節,很像是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的日常生活版,滿是大量的抬槓和一點小北爛,看似是大雜燴的充滿設計,卻又不留痕跡在內心著落。

  說穿了,這部電影,是關於城市。通篇觀賞下來的調性竟愈趨感性滿出,對於自己、對於生活的疲憊、對於突發狀況,等等。之所以會打中我心,是因為導演把這樣一天下來的經歷,拍的很私人。在我心裡,城市就是這樣的面貌。可能早上醒來沒搭上平時的那班公車好像一天就毀了、沒在一定的時間內走到目的地好像就注定等下會有衰事,城市的人就是這樣,在一念之間的某個時間的那件事沒做好,就會想接下來該怎麼辦。像電影開頭,主角尼可急忙的穿上褲子準備出門,卻被枕邊前女友叫住別走,「我還有點事要處理。」他說,「那你要怎麼處理呢?」前女友問。好像總是這樣,城市的步調太快,來不及改變的人只好繼續跟著時間走。卻其實不是時間太快,是因為在瞎忙、在汲汲營營。

  都市是冷漠的,可是這些冷漠,只是我們怕說出來沒有人聽,等事情轉圜到達極限,人們開始歇斯底里、不知所措。電影在開頭不久,尼可和他新家鄰居的對談:鄰居老婆得癌症,每天就是煮菜以發洩悲傷情緒,鄰居本人偷窺剛搬來的尼可,試著想要談天說著這裡很好云云,卻突然變調成為男人哭訴大會,雖然傻眼,不過尼可只能傾聽,而那份沉默的哭訴完畢,鄰居自己站起來拍拍尼可的肩,走出房門。我很喜歡那樣沉默的瞬間。城市的人們其實只是想要個傾聽的人,一個可以擁抱的人,讓他們知道自己還活著,知道自己還有價值,而且還可以繼續面對那些不堪。

  又或是關於長大後的不如,以前年輕做出來的蠢事。青春的代價很高,可那些年歲就是不知道要努力。城市的流動,甫以那充滿力量的黑白畫面,讓停滯在空氣裡的時間,開始有了輪廓。類似像那樣的輪廓,我走在城市裡或坐在公車上,或看或聽附近的人說著自己的悲劇或是自己的優越,滑動著臉書的狀態,顯示自己充滿能量而且事業有成,那總會讓我在內心看著行經而過的眼熟路景放空,想著未來的不可知與自身的不改變。看著每個人的步調好像都很輕鬆,自己卻陷入無盡憂愁並原地踏步。不過某一天,特別早起或是睡不穩想早點出門,看著城市逐漸升起、被烘托,走在馬路中央都不會被車撞到的大清早,在那種早晨時刻,追隨著自己的步調,覺得未來一切光明。

  一如電影最後的時代變遷,與時空的對話和城市的記憶,跟先前的情節形成強烈的溝通包容,不幸與歡愉,盡乎其中,導演楊歐勒葛斯塔居然只花了快一個半小時,把人的一年說完了,從早晨到另一個早晨,簡單俐落也不馬虎。我喜歡電影裡的每一個凝視城市的主角眼光,洋溢爵士樂的不定時城市空景,還有那些極度私密的城市漫步,甚至在那些瞬間及剎那間,製成了難得一見的電影互動,讓整個電影的氛圍包得緊緊,令我在整部電影結束淚流滿面不能自己。應該是身為城市人都要看的電影,既私人亦普羅大眾。

  謝謝《噢!柏林男孩》和導演。我又開始感性起來了,噢。

地點:中山堂
時間:2013/07/03(三) 19:00 (台北電影節首映)
座位:Row 10, No 18
(最後一定要感謝艾莫西的邀請觀賞!電影將於九月13號上映,別錯過大銀幕的放映!)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