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NM.jpg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在首演後一面倒的負評,我看到著實擔憂,甚至一度想要退票。不過看完我還滿喜歡的。

  沒看過陳俊志的原著,當然我不能直接說這究竟是不是一個很好的改編,我能感覺到原著字裡行間的自訴告白是極為有感情和悲痛的,這跟這齣改編的風格調調是非常不相同的,他的氛圍是冷調的、疏離的,透過大量的第一人稱獨白和疏遠的演員走位設計,以及整體視覺裡營造冷冽孤寂的燈光感,從幕啟就能夠感受得到。同時,我也沒看過黎煥雄導演的戲,更是無法去和他以前的作品或風格去論,不過在這齣劇裡,我是很喜歡導演他以解讀(或閱讀)的風格,去闡述這個多災多難的家庭,像是把刀子去解剖一個家庭的核心問題,不帶任何的感情去呈現整個故事,並不矯揉造作或刻意抒情,很是客觀。

  我很喜歡整體的視覺與聽覺,導演將這些感官上的東西鋪陳地很滿,偌大的舞台設計以及燈光的投射是促成畫面好看的原因,舞台其實很少東西,幾乎可以用空曠來形容,運用很多的演員走位和精準而且迷離昏暗的燈光表現出人物的心境與影像感,後設性的多媒體投影也加強不少質感;聲音的使用恰如其分,技術性的填補了演員以及情感上的不周。我很享受導演所經營的畫面和聲音,非常豐富,就這方面來說不輸其他的戲劇製作,只是有不少地方我覺得太過於在依賴畫面上的意象,浪費了演員還有情緒上的斷裂,演員必須記清楚這一場所在的位置,因為如此受限於舞台走位而無法發揮更大動作的肢體,不少段落演員突如其來的爆發顯得相當詭異,完全感受不到其轉折;歌隊與演員的合唱更是尷尬得想掩面,讓觀者顯得十分無力也無感。演員狀況不佳也是其一原因,當然也許是受到了導演的指示去做出那些動作和說出台詞,只是我真的沒辦法感覺到演員想要演出的誠意,感覺昏昏沉沉,沒有感情可言。導演為求畫面美感,可以發現演員做動作是很緩慢、很詩意的,甚至有種在看舞蹈劇場的錯覺,雖說的確有呈現出其故事的意象以及畫面,但戲劇化的場景也因此變得無意義和做作。

  在觀賞之時,我想起去年看過的《阿波隆尼亞》(Apollonia by Nowy Teatr Warszawa),同樣走拼貼與解構路線,也同樣詩意與後設以及冷調,但是和這齣戲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在節奏的掌握以及情感上的著墨,《阿》劇的節奏是緩慢之中見張力,情感上的調性從開始到結束都十分連貫;反觀本劇,在節奏上緩慢的沒有高低起伏,因為大量的閱讀文字和演員無感情的念詞,導致越接近上半場尾聲令人打起呵欠。當然不能說這樣的獨白不好,我甚至很喜歡,只是畫面看完了,那到底還有什麼東西值得被吸引?下半場的演出偏向話劇性質,雖說演員有逐漸好轉(畢竟演員們都是戲劇出身),情感上也臻至動人,因為上半場的疏離讓下半場的動人有種被救贖的感覺,但卻完全無法跟上半場的冷調性進行連貫並敘,非常難進入狀況。

  如前所說的,我並不討厭這齣劇,不少方面他是成功的,導演的詩意劇場我頗買單,前後呼應的奔跑動,像是揭露般的第一人稱敘事,偏文學質感的獨白文字,視聽豐滿的感受以及客觀冷調的情感,這樣的改編挺大膽也挺不賴的,只是自溺是真的,太過於體現某些狀態是真的,不過,歌隊的部分我覺得這樣很好,是加強台詞上的語氣以及意象畫面的理解,也是全劇冷調的來源─旁觀者或過去參與的家庭成員的冷觀。也還好導演並沒有讓自己很難下台,做了一個滿好的句點,沒有在看完之後太無感或煽情。另外,演員之中無非屬王安琪最為突出,是全體演員狀態最佳的一個,她的聲音極具有穿透力,儘管那些念白是非常冷的,在她的口中卻相當有感情還有抑揚頓挫,同時在上半場與下半場兩個不同感覺的場景穿梭自如,一點也不突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值得期待。

地點:國家戲劇院
時間:2012/02/26(日) 14:30
座位:Row 13, No 3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